大数据背景下,每个公民的隐私都是透明的,每天进行了什么花销,都会十分清晰地呈现在互联网上。而由于前几年互联网杀熟的先例,有人便提出,如果不取出养老金就会被大数据认为不差钱,后面的养老金金额会不涨反降,此话一出,马上引发了退休人员取款养老金的浪潮。
可是这个观点是真的吗?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观点?养老金的调整究竟以什么作为参考呢?
一、我国养老金发放现状
之所以会出现不差钱退休人员,养老金会缩减的声音,与我国的养老金发放现状有关。
首先我国有着大量的退休人员,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来看,我国退休人员的数量是2.88亿人。我国每年的养老财政支出则是56500亿元,这样来看每个人每月的养老金便是1633元。
但是我国养老金并不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发放,而是分为城乡居民养老金和职工养老金两大类,这两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数额存在较大的偏差。
其中城乡人民养老金占到了1.61亿人,平均每人的养老金数额为485元。而职工养老金数额更高,1.27亿人平均每人月养老金达到了3000元,二者可谓是天差地别。
除此之外,我国还有部分从重点单位退休的职工,这部分退休人员的数量为1000万左右,他们的退休金可以达到5000元以上,大都是各大国企的退休职工以及公务员。而在大众的认知中,5000元退休金肯定是用不完的,485元的退休金当然是不够用的。
在不平衡的观念影响下,不及时提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,会被认为不差钱。因此未来养老金数额会被缩减的声音出现了,声称部分不差钱退休人员缩减的养老金,会被填补到养老金领取数额低的用户卡中。
那么大数据根据用户是否领取养老金,来判断退休人员是否缺钱,进而进行养老金调整的说法是真的吗?
二、大数据调整养老金的真相
养老金根据大数据进行调整,这个说法的源头,是由于大数据杀熟的先例。
在购物网站刚刚成立,还不够完善的时间里,消费者发现频繁在互联网上消费的用户,比不怎么消费的用户,展示页面的商品价格要更高。因为大数据会把经常购物的用户默认为高消费群体,从而继续杀熟。
但养老金与购物平台不同,养老金是我国国家劳动以及社会保障部门负责,所有的数据都是公开透明的。每个人养老金的发放金额都会有自身独特的一套计算方式,并不会随着银行卡里钱多钱少进行调整。因此关于长期不取钱,会被默认不缺钱,从而减少养老金金额的说法,完全是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。
可是我国养老金确实会频繁调整,令退休人员摸不清楚调整的方向,那么我国养老金的金额为何调整频繁?退休人员养老金数额不同又是以什么标准作为依据呢?
三、养老金的分类标准以及参考依据
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这是我国退休人员对养老金数额不同产生质疑的根本原因。
但每个人退休金额的制定,都是通过每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数额,以及年限,以此推算出来的,并不存在任何的不公平现象。我国养老金发放从来按照的都是缴纳的越多,发放的越多。
而我国养老金数额调整频繁,则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整。
我国养老金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统筹内养老金,也就是用户缴纳养老保险获得的养老金。另一部分则是统筹外养老金,这一部分是国家对于退休人员的相关补助,也正是这部分会产生频繁的变化。
国家经济行情好,那么统筹外养老金的数额便会比较多,国家经济发展滞缓,那么统筹外的养老金可能会遇到相应的缩减。但近几年来,我国养老金一直是上涨趋势。而为了帮助退休人员,分辨统筹内外养老金,在今年的养老金调整中,将对统筹内外养老金进行分开发放。
结语
养老金的调整并不会受到大数据以及银行卡存款多少的影响,想要获得高额养老金,那么增大养老金缴纳标准,提高缴纳年限才是最有效的方法,而我国近年来也在频繁提高养老金数额,保障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。
对于养老金的发放标准,大家有什么想说的?大家觉得大数据会对养老金数额造成影响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 发布于:湖南省